職業教育發生格局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22-05-27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2年5月27日05版
從2014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到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之后,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再到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理念和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牢牢抓住大改革、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走上了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的快速發展之路,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
精準定位
打破學歷“天花板”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職業教育作出過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職業教育為技能型社會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但是,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視為中等教育,這一無形的“天花板”阻礙著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的提高,也成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桎梏。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黨和國家接連出臺政策,優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2019年,“職教20條”明確提出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頂層設計,并提出到2025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
2022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4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為普通高等學校設置職業本科教育專業、??茖哟温殬I學校設置職業本科教育專業預留空間。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可以讀大專,還可以上本科,職業教育吸引力、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目前,我國共有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2所,職業本科在校生12.93萬人。日益完善的“職教高考”制度,優化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也暢通了學生的升學通道,職業教育的地位和社會認同度越來越高。
在打破學歷“天花板”同時,不斷傾斜的財政投入,也彰顯著國家大力辦好職業教育的決心和信心。2011—2020年,職業院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從1933.89億元增長至4446.34億元,增加了1.3倍,年均增速為9.69%。
職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也激勵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職業教育的天地中施展才華。據統計,全國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從2012年的111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萬人,增幅達到17%。教育部兩次開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示范創建,共有40個職教教師團隊入選。這些團隊有力引領和帶動了各職業院校在教育教學中推進協同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主動服務
為發展注入“職教強音”
面向市場、服務產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直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十年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適應性更強。
《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圍繞國家制造業所需的新興專業開展建設;圍繞國家民生工程所需的緊缺專業開展建設;圍繞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傳統專業及時進行調整;鼓勵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政策指引錨定改革方向,各地職業院校積極對接市場需求,主動調整專業設置,為企業發展助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針對我國裝備制造業人才供給存在的整體過剩、高端短缺等結構性問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群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智能成型研究專項課的開展,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服務西部裝備制造業振興擔當責任。
在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和震看來,我國適應產業需求的多樣化職業教育模式如今已經基本形成。
十年來,職業教育學歷教育和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國家先后出臺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等文件,啟動了“1+X”證書制度試點等工作。
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興安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承擔內蒙古東部地區鄉村人才振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牧民生產技術推廣培訓等任務。近5年來,學院承擔各行各類培訓人數達92829人次,共1283個培訓班次。
除了服務國內,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引進來”和“走出去”中不斷實現“再提升”,通過優化職業教育對外合作交流機制,在互利共贏中為世界各國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為各國學員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發展機會。同時,我國400余所高職院校和國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全日制來華留學生規模達到1.7萬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我國招收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辦學的主要集聚地。
產教融合
駛入人才培養“快車道”
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融合一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守正創新,不斷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發展,積極打造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有效提升了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適應力。
從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到2018年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校企合作的合作機制;再到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發布《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多措并舉,提升企業參與職教人才培養的積極性,無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視。
產教融合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職教人才培養駛入了“快車道”。近年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華為深度合作,將華為面向在崗工程師的培訓認證融入到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創立了“課證共生共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適應進階式培養和個性化學習的“三分”課程體系。通過產教結合優勢互補,實現學校、企業及學生的“三贏”。
實習實訓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如何避免實訓中“搭便車”和“吃大鍋飯”的現象?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各方責任、權利和義務,規范了實習各環節中的基本要求,為實習管理劃定了“紅線”。
在嚴格遵循規范的前提下,創新實習模式,讓學生學有所獲,成了各地職校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浙江省湖州市現代農業技術學校借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實施了“班級承包制”實訓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勵著學生增強實力、做到最好。
在教育部舉行的“教育這十年”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表示,這十年,職業教育發生了格局性的變化,呈現出了定位類型化、辦學多樣化、體系融通化、制度系統化、合作縱深化、責任下移、高質量為重的新特點和新局面。
十年披荊斬棘,十年繁花似錦。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激勵著無數職教人在追逐“大國工匠”夢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